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

情志及心神的修養

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情志及心神的修養:




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記載:「怒則氣上,怒傷肝;喜則氣緩,喜傷心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思則氣結,思傷脾;悲則氣消,悲傷肺;恐則氣下,恐傷腎」。




清代養生學家石成金在《救命針》中所云:
「凡欲身之無病,必須先正其心,令心不妄念,不貪嗜慾,否則必釀大禍也。」




醫家主張養心,就是修養心性;

易家主張洗心,就是改變心志;

儒家主張正心,就是使人心歸向于正;

道家主張靜心,就是使心靈安定寧靜;

佛家強調明心,就是使心思清明純正;

氣功家主張修心調心,即修養調攝心性。




所以健康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,
生活節奏快、壓力大,情緒困擾,各種欲望和不良習慣,
是現代人是百病之源,所以,養生保健的關鍵也應放在養心上。




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,是淡泊明志、安貧樂道,
不為曾經的風光留戀,不為一時的小利迷惑。




良好的精神狀態,有利於健康和長壽;
不良的情緒,則會招災致病甚至釀出悲劇。




所以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,
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標準定為:

「身體上、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」。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