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.2.4 甲午年正月初五日,
是日立春,在網上整理一些資料,作為自己養生參考,並供諸同好參考。
立春養生:戒怒忌鬱,運動宜緩。
2月4日是立春,“立”是開始之意,從立春起,冬去春來。
但從氣象學而論,冬天還沒過去,所以這個月的溫度會比較多變。
隨著大地回春,天氣乍暖還寒,
期間,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,體表的毛細血管逐漸開放,
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,易傷陽氣受風寒,
所以立春後是心腦血管疾病多發期,更是感冒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易發期,
發病人數較多,少去人群密集場所,適量多吃果蔬與魚肉、多喝水,
注意口鼻保健,阻斷溫邪首先犯肺之路,
不要過早減衣,以防咽喉炎、流感、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。
養生要充分利用、珍惜春季大自然“發陳”之時,
借陽氣上升,萬物萌生,人體新陳代謝進入旺盛之機,
多參加室外活動,舒展形體,克服倦懶思眠狀態,
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,通過適當的調攝,
令春陽之氣得以宣達,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。
【養生:先養肝】
按自然界屬性,春屬木,與肝相應,
中醫認為肝主情致,因此在立春養生方面主要是養肝。
為何要養肝?
古人有句話,“滿則損,缺則盈”,
如同植物在秋冬收藏營養,春天發芽一般,
在經過秋冬的積累能量後,到了春夏,人的筋脈就開始運轉了,
人體得開始釋放能量,而肝在五臟中的作用,則剛好是主疏泄、釋放,
所以,春天就得以養肝為總的原則。
【情緒:戒怒忌鬱】
因為春季陽氣生發速度開始多於陰氣的速度,
所以,肝陽、肝火也處在了上升的勢頭,需要適當地釋放。
心情舒暢,既可防止肝火上越,又有利於陽氣生長;
力戒暴怒,更忌心情憂鬱,做到心胸開闊,樂觀向上,
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,都有利於疏肝理氣。
肝是喜歡疏泄討厭抑鬱的,
生氣發怒就容易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導致各種肝病,
“怒傷肝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所以要力戒暴怒,更忌情懷憂鬱,
要做到心胸開闊,樂觀向上,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。
【立春運動:宜緩微汗】
立春後,將慢慢進入新陳代謝比較旺盛的階段,開始釋放能量。
這時是運動養生的最佳時機,健身保健從運動鍛鍊做起,
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以加快血液迴圈,促進氣血運行,
可以提高人體抵抗力,活絡筋骨。
天氣乍暖還寒,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,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,
如春遊、放風箏、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極以及並不劇烈的球類運動。
運動注重護肝養陽,伸懶腰是好方法之一。
人體困乏時,氣血迴圈緩慢,這時舒展四肢,伸腰展腹,全身肌肉用力,
並配以深呼吸,有吐故納新、行氣活血、通暢經絡關節、振奮精神的作用。
伸懶腰時,要使身體儘量舒展,四肢要伸直,全身肌肉都要用力。
伸展時,儘量吸氣;放鬆時,全身肌肉要鬆弛下來,同時儘量呼氣,
這樣鍛鍊的效果會更好。
常做這一動作,還可增加肌肉、韌帶的彈性,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。
立春的到來,白天漸長,太陽也暖和多了,氣溫、日照、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;
此刻“嫩如金色軟如絲”的垂柳芽苞,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,正等待著“春風吹又生”,
這時走出門戶踏青尋春,可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,怡情悅志。
漫步時,可以做做揉肺運動。
肺經在我們手臂的內側,它經過肩窩開始向下延伸到大拇指,
所以取它上下兩端的穴位來按摩就會有很好的效果,
這兩個穴位比較好找,一個是在肩窩位置的中府,
另一個是大拇指的少商穴,每天早晨起床用手半握拳各敲一百遍。
要注意的是,劇烈運動耗陽氣;
人體新陳代謝此刻仍是較慢,所以抵抗力略欠,容易損陽氣而生病,
稍受風寒,易發宿疾。而這時候如果出汗,應及時擦去,切勿敞開胸懷讓風勁吹,
所以這一時節運動不宜劇烈,不宜大汗淋漓、氣喘吁吁,
否則可能耗陽氣,對養生不利。
如在霧霾天,儘量減少外出,實在無法避開時,要帶好口罩預防呼吸道疾病,
還要隨氣溫變化添減衣物,減衣時不要減得過多,防止感冒。
【防病:警惕5疾病】
過了立春,天氣非常適宜各種細菌、病毒大量繁殖,
是一年中最易出現傳染病的季節。
一. 開春是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,尤其是兒童,發病率是夏季的4倍多。
立春過後,首先要預防上呼吸道感染。
二. 麻疹好發于冬春季節,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。
患過麻疹又未接種過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,
尤其6個月-5歲的幼兒發病率最高,應當防範。
三. 在冬春交替的時候,很容易感染腮腺炎。注射腮腺炎病毒減毒活疫苗可預防。
四. 初春季節,時冷時暖,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,引起心梗發作,市民需防範。
五‧立春後肝病高發需注意。
【飲食:多吃辛溫食物】
春季應該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保養,
在飲食調養時要考慮到春季有陽氣開始升發的特點,
適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,
如多用豆豉、蔥、姜、韭菜、蝦仁等有利陽氣生發的食物來調味;
酸味食品有收斂作用,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,
所以要少酸多甘,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,
如大棗、百合、梨、桂圓、銀耳、蘿蔔等。
新鮮水果蔬菜中,蘆薈、水蘿蔔、苦瓜、木耳菜、芹菜、油菜等,可以清熱瀉火;
山藥、蓮子、銀耳等,可以扶正祛邪、滋陰補腎、健脾和胃。
過於辛辣及油炸食物都要少吃,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,導致上火。
故立春後要少吃洋蔥、花椒、肉桂、茴香、辛辣、油炸、燒烤、羊肉及麻辣火鍋等。
貝類海鮮水產品也應減少吃,因為這會加重肝臟的負擔,容易引發急性肝炎等疾病。
【藥膳應以“升補”為主】
《首烏肝片》
[配料] 首烏液20毫升,鮮豬肝250克,水發木耳25克,青菜葉少許,
紹酒、醋、鹽、澱粉、鮮湯、醬油、 蔥、姜、蒜、油適量。
[做法] 首烏煎湯濃縮,取20毫升藥液備用,豬肝剔筋洗凈切片,
蔥、姜、蒜洗凈,蔥姜切絲,蒜切片,青菜洗凈控幹。
將豬肝片放入首烏汁內浸蘸(取一半首烏汁),加少許食鹽,
放適量澱粉攪拌均勻,另把剩餘的首烏汁、醬油、紹酒、醋、
濕澱粉和鮮湯兌成滋汁。
炒鍋置大火上燒熱入油,待油熱放入拌好的豬肝片滑透,
用漏勺淋取余油,鍋內剩少量油,下入蒜片、姜末略煸出香味下豬肝、
水發木耳,暴炒數分鐘,將青菜葉入鍋翻炒數次,
八成熟時倒入滋汁炒拌均勻,出鍋前把蔥絲下鍋,
翻炒即下,起鍋即成。
[功效] 補肝腎,益精血,烏發明目。(首烏即能保肝,又可降脂、降壓;
木耳有通利血脈之效,無病常吃也能健身益壽。)
《蝦仁韭菜》
[配料] 蝦仁30克,韭菜250克,雞蛋1個,食鹽、醬油、澱粉、植物油、麻油各適量。
[做法] 蝦仁洗凈水發漲,約20分鐘後撈出淋幹水分待用;韭菜摘洗乾淨,
切3釐米長段備用;
雞蛋打破盛入碗內,攪拌均勻加入澱粉、麻油調成蛋糊,把蝦仁倒入拌勻待用。
炒鍋燒熱倒入植物油,待油熱後下蝦仁翻炒,蛋糊凝住蝦仁後放入韭菜同炒,
待韭菜炒熟, 放食鹽、淋麻油,攪拌均勻起鍋即可。
[功效] 補腎陽、固腎氣、通乳汁。(韭菜含用大量粗纖維,能刺激腸壁,增強蠕動,
故這道菜益可作習慣性便秘患者之膳食。)
《珍珠三鮮湯》
[配料] 雞肉脯50克,豌豆50克,番茄1個,雞蛋清1個,牛奶25克,澱粉25克,
紹酒、食鹽、味精、 高湯、麻油適量。
[做法] 雞肉剔筋洗凈剁成細泥;5克澱粉用牛奶攪拌;雞蛋打開去黃留清;
把這三樣放在一個碗內,攪成雞泥待用。
番茄洗凈開水滾燙去皮,切成小丁;豌豆洗凈備用。
炒鍋放在大火上倒入高湯,放鹽、紹酒燒開後,下豌豆、番茄丁,
等再次燒開後改小火, 把雞肉泥用筷子或小勺撥成珍珠大圓形小丸子,
下入鍋內,再把火開大待湯煮沸,入水澱粉,燒開後將味精、麻油入鍋即成。
[功效] 溫中益氣,補精填髓,清熱除煩。
食物禁忌: 豬肝忌與黃豆、豆腐同食(同食易發痼疾);
忌與魚肉同食(同食令人傷神)。(中華中醫網)
《蘑菇炒山藥》
取幹蘑菇15克,新鮮山藥500克,芹菜100克,
植物油、水澱粉、醬油、雞精、 鹽各適量。
先將蘑菇洗凈,再用熱水泡約10分鐘至變軟,泡菇水備用。
同時將山藥洗凈去皮切小片,芹菜洗凈,切成相同大小的段;
炒鍋燒熱放入油,油熱後,依序加入蘑菇、山藥、芹菜炒熟,
接著倒入泡菇水,待湯汁略收幹後,用適量水澱粉勾芡,
再加入適量醬油、鹽、雞精調味即可。
此菜健脾益氣,可防止立春肝氣旺傷脾。
《枸杞粥》
製作原料:枸杞子30克,粳米100克。
製作方法:先將粳米熬成粥,起鍋前將洗凈的枸杞子放入鍋內,再煮幾分鐘即可。
適宜人群:適用於肝腎不足的腰膝酸軟、陽痿、早泄、遺精、
目視物昏花、頭暈、陰血不足者。
禁忌:枸杞粥質潤,脾虛泄瀉者忌用。
枸杞子味甘、性平,歸肝、腎經。《本草綱目》說其“滋腎,潤肺,明目”。
主要成分有胡蘿蔔素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z、維生素c、甜菜鹼、
玉米黍黃素以及微量鈣、磷、鐵等。枸杞子為平補之品,
既補陽,又滋陰,能益腎養精。
平肝明目,凡肝腎不足之人,常食效果好。
《葛根粥》
製作原料:葛根15—30克,粳米100~200克。
製作方法:將葛根洗凈去皮,切成塊狀,與粳米同煮成粥。
適宜人群:適用於外感風熱表證,及隨之出現的頭痛、發熱、無汗、項強等。
還適用於麻疹初起,透發不暢,及胃熱引起之口渴、消者。
禁忌:表虛多汗者忌用,斑疹已透出者不宜用。
葛根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葛的根,其味甘、辛,性涼,歸脾、胃經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其“主消渴,身大熱,嘔吐,諸痹,起陽氣,解諸毒”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其“療傷寒中風頭痛,解肌發表,出汗,開腠理”。
其主要成分含有葛根素、葛根素木糖、大豆黃酮及澱粉等。
葛根單味藥製成中成藥“葛根片”對治療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心絞痛、
突發性耳聾有一定效果。
葛根生用能解肌退熱、透疹,又可生津、清胃熱,煨用可升陽止瀉。
現代藥理研究表明,葛根素中含有的黃酮成分可增加腦血管、冠狀血管的血流量,
並且對腸管有解痙作用。
《牛奶粳米粥》
製作原料:新鮮牛奶200毫升,粳米100克。
製作方法:先將粳米煮成粥,起鍋前將牛奶倒入,再煮開1-2分鐘即可。
適宜人群:適用於體質虛弱、氣血虛損、病後贏弱及呃逆、口乾、大便幹者。
禁忌:有些人消化道內缺乏消化,食牛奶後易腹脹、腹瀉,故此類人忌食之。
《壽親養老新書》提到“牛奶最宜老人,平補血脈、益心、長肌肉。
令人身體健康、皮膚潤澤、面目光悅、志不衰”。本品無病也可常食,
為老幼皆宜的滋補佳品。中老年人常食可健康長壽,
兒童常食可強健體格、增加智力、促進生長。牛奶為完全蛋白質食品,
也是一種全價營養食品, 富含八種人體必需氨基酸,
其中所含賴氨酸為少兒生長髮育必需的物質。
而其膽固醇含量比肉、蛋類都低,每百克牛奶僅含13毫克。
《泥鰍燉豆腐》
製作原料:泥鰍500克,豆腐250克,鹽、姜、蒜、黃酒、味精等調味品適量。
製作方法:將泥鰍剖洗乾淨,入鍋內加水、姜等煮,同時置另一鍋,倒入少許食油,
待油燒熱後,放入切碎的蒜末,炒出蒜香味後,放入切成小塊的豆腐,
稍煎一下,即放入泥鰍湯內, 改用文火燉一小時,至泥鰍爛熟,
最後調入少量澱粉,再煮開,加入蔥等調味品即可。
適宜人群:適用於脾胃氣虛之納呆、神疲乏力,濕熱所致之濕熱黃疸、
小便不利者,及產後陰虧少乳者,還可解酒毒和硫磺毒。
泥鰍味甘,性平,歸脾、肺、腎經,可暖中焦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其“暖中益氣”;人腎經可補益腎氣、利小便;
另外,泥鰍還可解酒。 《本草綱目》說其“醒酒,解酒毒”。
其成分含有蛋白質、脂肪、維生素、糖類、鈣、磷、鐵、尼克酸、灰分等。
豆腐為良好的清潤益氣之品,其味甘,性涼,歸脾、胃經。
豆腐可清熱解毒,可解酒毒,還可解硫磺毒。豆腐還有滋陰潤燥、益氣和胃的功效,
還可養血增乳,故適用於婦女產後乳汁少的補養和滋潤。
泥鰍燉豆腐取二者清熱利濕、補中益氣、解毒之效,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燉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